百度首頁
waterreader
《環(huán)球時報》記者探訪太湖上的“變形金剛”,見證“清淤魔力”
環(huán)球網2025-08-20 06:39北京
【環(huán)球時報赴宜興特派記者 李迅典】編者的話:8月15日,在第三個全國生態(tài)日到來之際,由中交天航局自主研發(fā)設計、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創(chuàng)生態(tài)清淤綠色智能一體化水上平臺“太湖之光”全面投入太湖治理,未來6年內它將完成超千萬立方米清淤任務,相當于為太湖“減負”近4000個標準游泳池的淤泥量!董h(huán)球時報》記者日前走近“太湖之光”,近距離感受這臺國產“變形金剛”的“超強戰(zhàn)力”。
為何被稱為“變形金剛”
《環(huán)球時報》記者日前乘坐小艇從太湖岸邊出發(fā),大約十分鐘后,一座巨大的水上平臺船映入眼簾,這就是被譽為“太湖之光”的生態(tài)清淤綠色智能一體化平臺。它通體青綠,宛如一座水上移動堡壘,靜靜地漂浮在太湖之上,與周圍的自然景觀和諧共存。

作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,太湖湖面面積2578平方公里,水域面積2338平方公里,但底部卻暗藏著大量底泥,這些底泥不僅影響著水質改善,更是生態(tài)安全的一大隱患。中交天航局華東公司總工程師、“太湖之光”建造負責人董道武表示,“太湖之光”的設計理念正是針對這一頑疾而生的。
“變形金剛”是董道武對“太湖之光”的愛稱。據他介紹,該平臺由5艘功能船模塊化組合而成:新型智能環(huán)保清淤船“太湖浚清2號”、篩分調節(jié)船“太湖之光1號”、脫水減容模塊船“太湖之光2號、3號”及世界首制的余水處理船,5船聯動,構建起“生態(tài)清淤-篩分調絮-脫水減容-余水凈化”的完美閉環(huán)。
《環(huán)球時報》記者在現場看到,5艘功能船通過鋼梁和伸縮棧橋剛性連接為一體,即使在風浪條件下,整座平臺能隨波浪整體起伏,并保持結構穩(wěn)定,確保作業(yè)連續(xù)。前端的清淤船利用絞吸頭深入湖底抽取淤泥;緊隨其后的脫水船通過疊螺機處理淤泥形成泥餅;中段的凈化船裝備振動膜組器進行凈化;余水船則將處理達標的Ⅲ類水通過管道排回太湖;尾部的動力指揮船負責整體運行控制。
“占地多、適應性弱是傳統清淤的致命傷。”董道武向記者介紹,“太湖之光”的超級凈化系統是核心,其采用的V-MBR振動膜技術過濾精度達0.1微米,配合預應力拉桿與變加速度控制技術,能耗直降35%。經此處理的余水穩(wěn)定達到地表湖庫Ⅲ類標準,可直接排回太湖。“陸地上都難實現的標準,我們在水上做到了。”董道武自豪地表示,這項技術突破使“淤泥不占地、余水不上岸”從構想變?yōu)楝F實,每年減少碳排超7000噸。
董道武拿起處理過的一塊淺灰色泥餅對記者說:“傳統工藝處理1立方米淤泥需9立方米水,而我們的高濃度輸送技術直接處理原泥,效率翻倍。你看這些泥餅,處理后不僅可以進行礦坑修復,還可以制成擋護坡磚、路面磚及植草磚等,實現資源再利用。”
從“癡人說夢”到“一鍵啟動”
“這簡直是癡人說夢!”董道武在回憶當時方案論證會上部分專家給出的結論時依舊感慨。水上空間如何承載水處理廠功能,水質波動如何實時調控,低溫環(huán)境如何維持系統穩(wěn)定,成為當時研制團隊面臨的最大難題。
余水凈化成為首要“戰(zhàn)場”。“有專家說船上從來沒有使用過,我們干脆取消占地大的工藝,將一體化氣浮機用于保障措施,實現技術集成和創(chuàng)新,省下60%空間。”董道武表示,“針對水質波動,我們開發(fā)智能工藝分析系統實時調控參數;面對低溫工況,發(fā)現湖水恒溫特性后取消電加熱方案,僅用保溫層破解難題。”

但最艱難的還是智能管控系統,“我要的是工程師按個鈕就能啟動,不是僅能擺在實驗室的展品!”在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后,最終團隊啃下了智能管控系統這塊硬骨頭。目前,整個“太湖之光”一體化裝備的感知信號與控制參數總量超1.5萬個,實現了設備與船體的高效協同互通。
六大子功能模塊間可實現數據實時交互。依托部署于系統內的“智能大腦”——智能工藝分析系統,能基于實時感知數據動態(tài)優(yōu)化、調整控制參數,大幅減少人力操作,最終實現“一人一鍵啟動全平臺設備”的高效管控模式。
“按下這個按鈕后,從清淤到壓濾的16條生產線自動運轉,泥層挖掘精度達5厘米。”董道武指著控制臺上那個小小的綠色按鈕說道。
像“拼樂高”一樣實現“一湖一策”
中交天航局疏浚裝備技術與裝備研發(fā)中心主任楊正軍在接受《環(huán)球時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我國自主研發(fā)的“太湖之光”生態(tài)清淤平臺核心價值在于創(chuàng)新的模塊化設計理念,使其應用范圍遠超太湖,可廣泛服務于不同江河湖泊的生態(tài)治理需求。“該技術實現了雙重模塊化:一是依據工藝環(huán)節(jié)(如清淤挖泥、泥漿調制篩分、壓濾脫水、余水處理)劃分功能模塊;二是依據處理規(guī)模規(guī)格(即產能大。┻M行模塊化配置。”
楊正軍表示,這種設計也精準支撐了“一湖一策”的治理方針,不同水域的底泥特性(如質地軟硬、粒徑粗細)差異顯著,直接影響工藝參數和產能需求。例如,太湖底泥屬軟泥質、粒徑小,壓濾周期需90-100分鐘;而巢湖底泥粒徑略粗,壓濾周期可能縮短,需調整調制參數和壓濾模塊的配置;黃河沿線某些區(qū)域底泥更粗,單條壓濾船的產能即可滿足需求。
楊正軍對《環(huán)球時報》記者表示,“太湖之光”的技術能像“拼樂高”一樣,根據目標湖泊的具體底泥特性、污染物狀況及治理規(guī)模,靈活組合和配置不同功能與規(guī)格的模塊。既可避免產能浪費(如壓濾能力過剩),又能確保處理效率,為不同湖泊量身定制最優(yōu)清淤解決方案。
“中國正在為世界湖泊治理書寫新標準”
遠望3號原船長、現任江蘇省無錫市水利局副局長蘭秀凱在接受《環(huán)球時報》記者采訪時說:“傳統清淤船每日清淤3000-4000立方米,而‘太湖之光’日產能8000立方米。它像移動鉆井平臺,宜興任務結束后可以轉戰(zhàn)到其他需要清淤的水域,中交集團于去年和今年分別中標太湖無錫市水域834萬方、宜興市西太湖水域1000萬方的清淤工程項目,累計超過太湖無錫水域清淤任務總量的一半以上。”
“‘太湖之光’是為淺水湖泊量身定制的中國方案,荷蘭技術只能處理低濃度泥漿。這是新質生產力對生態(tài)治理的重構。”蘭秀凱對《環(huán)球時報》記者表示,“太湖之光”承載的不僅是技術創(chuàng)新,更是國家水安全戰(zhàn)略的支柱,太湖作為長三角區(qū)域重要的水源地,其治理關乎長江經濟帶與長三角一體化的生態(tài)安全。
據介紹,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已提出技術合作意向,國內官廳水庫、王瑤水庫等治理項目更是驗證了其普適性。在蘭秀凱看來,“太湖之光”的核心價值在于破解了生態(tài)與發(fā)展的悖論:傳統清淤需征用土地建沉淀池、凈化池,占地較大,隱患較多,現在整個治理過程與城市無感共存。談及“太湖之光”的國際意義,蘭秀凱給出了一個令人震撼的對比:“國際通用排放標準總氮是3-15mg/L,我們做到了不足1mg/L,這比自來水廠進水標準更嚴苛。中國正在為世界湖泊治理書寫新標準。”